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

  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生活观察和临床实践,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和零散的经验。如何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知识,把零散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,就要进行整理加工,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观念,也就是哲学的引导。以气、阴阳、五行学说为代表的古代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,对藏象学说的理论形成及其系统化起到关键作用。

  在古代哲学精气学说关于“精为宇宙万物本原”思想的启迪下,中医学建立了以精为脏腑身形生成之源的理论;而气无形且运行不息的观念,又促使中医学构建起脏腑之气不断运动以推动和调控其生理功能、维持各脏腑功能协调的理论。

  阴阳学说广泛地用于说明人体结构、生理功能、病理变化、诊断、治疗多个方面。在藏象学说中,脏腑可分阴阳,气血可分阴阳,脏腑阴阳气血协调是维持其生理功能正常的保证人体的上下、内外、脏腑、精气、营卫等,皆可用阴阳的基本规律来阐释其既相互对立制约,又相互依存为用的关系

  五行学说的应用,最显著特征是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理论。古代医家借助五行,运用取象比类、推演络绎方法建立的以五脏为中心的宏观整体模式,将复杂的人体归纳为五脏生理功能系统,以五脏为中心,联系六腑、五官、九窍(七窍)、五体、五志,体现出人体功能活动整体性和形神统一性。并且,将人体五脏生理功能系统与自然界的方位、四时或五时、五气、五化、五色、五味等相联系,体现出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。五脏生理功能系统与四时五脏阴阳体系的建立,使藏象学说的脏腑概念逐渐由形态学实体演变为功能态模型。